全國咨詢熱線:185-9586-8333
1.棕壤:棕壤又稱棕色森林土,主要分布于半濕潤半干旱地區(qū)的山地垂直帶譜中,如秦嶺北坡、呂梁山、中條山、六盤山等高山及洮河流域的密茂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林下。在褐土分布區(qū)之上。
具有深達1.5-2m發(fā)育良好的剖面,有枯枝落葉層、腐殖質聚積層,粘化過渡層,疏松的母質層等。表土層厚約15-20cm,質地多為中壤。其下則為粘化緊實的心土層,粘粒聚集作用明顯,厚約30-40,富含膠體物質和粘粒,有明顯的核狀或棱塊狀結構,在結構體表面有明顯的鐵錳膠膜復被。再下逐漸過渡至輕度粘化的底土層。K、Ca、Mg、Mn在表層腐殖質中有明顯聚積。土壤膠體吸收性較強,土壤代換總量約5—25當量/100g土,土壤吸收性復合體大部分為鹽基所飽和,鹽基飽和度達80%以上。土壤呈微酸性反應,PH值6.5左右。發(fā)育在酸性基巖母質上的棕壤,PH值可達5.5-6,鹽基飽和度也較低,約在60—70%。棕壤土養(yǎng)分釋放迅速,因土壤質地粘重,結構和通透性差,水分不易入滲,在地勢較高的山坡地,易受干旱威脅,在地勢低洼地帶,又易形成內澇。
2.褐土:褐土分布區(qū)為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的山地和丘陵地區(qū),在水平分布上處于棕壤以西的半濕潤地區(qū),在垂直分布上,位于棕壤帶以下,在黃土高原地區(qū)主要分布于秦嶺北坡、隴山、呂梁山、伏牛山、中條山等地形起伏平緩、高度變化不大的山地丘陵和山前平原以及河谷階地平原。
褐土多發(fā)育在各種碳酸鹽母質上,其成土過程,主要是粘化過程和碳酸鈣的淋溶淀積過程。典型的褐土剖面包括暗灰色的腐殖質層(A層)、鮮褐土的粘化層(B層)、碳酸鈣積聚的鈣積層(BCa)和母質層(C層)。土體中的粘化現(xiàn)象明顯,粘化層緊實而具有核狀或塊狀結構,物理性粘粒含量一般在30—50%。鈣積層碳酸鈣含量20—30%。土壤上層呈中性或微酸性反應,下層呈中性或微堿性。土壤代換量較高,可達20—40mg當量/100g土,代換性鹽基以鈣、鎂為主,粘粒礦物以水云母和蛭石為主。具有良好的滲水保水性能,但水分的季節(jié)性變化明顯,表現(xiàn)為春旱明顯。土壤膠體吸收能力強,鹽基飽和度高。在自然植被下,有機質含量為1—3%,但由于褐土適于耕作,大部分已辟為農地,致使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(一般為1%左右),氮磷貯量少。褐土肥效反應快,但穩(wěn)肥性差。由于粘化現(xiàn)象明顯,土壤易板結,耕性較差。